吾爱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玄幻奇幻 >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(全) > 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_第十一章 帝王的抉择

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_第十一章 帝王的抉择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三大殿的失火

由于古代房屋多为木质结构,自北京紫禁城建好后的明清两代之中,宫殿群时有失火。而这当中,明朝就有三次,三大殿近乎全毁,这主要是建筑本身的弊端造成的。三大殿位于紫禁城的最高处,光汉白玉地基就有三层,计八米多高。太和殿身为三大殿之首,光房顶(重檐式)就有十四米高,而避雷设施落后,基本一打雷就中招。当时三大殿格局贯通,一殿起火很难不波及其他两殿。到了清代,匠人们受命在太和殿身后建起一排隔火用的围墙,三大殿才逃脱了“一损俱损”的命运。

朱棣营建北京城

眼见机会成熟,朱棣于永乐十九年(1431)正式下令:迁都!

关于这个问题,我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:

不通。

在当时,从南方主要产粮区到北方的河道是不通畅的,运河栓塞,河流改道给当时的河运带了极大的不便,除非明代的船只是水陆两用型,否则想一路顺风是绝对不可能的。明太祖朱元璋就在这上面吃过大亏,想当年他老人家打仗的时候,需要从南方向辽东、北平一带调集军粮,但河运不通,无奈之下,只好取道海路,经渤海运输,绕远路不说,还因为风浪太大,很不安全,十斤军粮能送到一半已经是谢天谢地了。

可是修整河道绝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提出的事情,大家应该还记得,元朝灭亡的导火线就是治理河道。水利工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绝对是国家重点投入的项目,需要大笔的金钱和众多的劳力。而且万一花钱太多,动摇了国家根本,问题可就严重了(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例子),所以这件事情和修书一样,不是强国盛世你连想都不要想。

朱棣的时代就是盛世。

北平附近不是产粮区,而迁都必然会有很多人口涌入(中国人向来有往大城市跑的习惯),这些人要消耗大量的

粮食。而且要控制边界,就必须养着大批士兵,虽然明朝实现了军屯(军人平时种地,战时打仗),能够解决部分军队的粮食问题,但京城的精锐部队(如三大营)是不种地的,这么多人吃什么,总不能喝西北风吧。

更严重的问题在于,仅仅保证北平士兵百姓的粮食还不够,因为明朝政府将来可能会经常出去慰问一下那些不太友好的邻居,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教训,所谓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,派十万人去打仗,你就要准备十万人的粮食,而北平附近的粮食产量是绝对不足以保障这些行动的。

可能有人会说,这算什么难题,从南方产粮区运输粮食到北方不就行了?

如果你这样想,那就恭喜你了,你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难点所在。

经过洪武年间的长期恢复,加上朱棣正确的治国方略,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完成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。《永乐大典》也修出来了,搞点水利自然不在话下。

永乐九年,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,以保证河道的畅通,宋礼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水利专家,他完成了任务,此后漕运总督陈瑄进一步疏通了河道,从此南北漕运畅通无阻,所谓“南极江口,北尽大通桥,运道三千余里”,粮食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。

明代运河

而迁都的其他工作也一直在紧张地进行之中,中央各部门的办公单位早在永乐七年就已经修好,而京城的建设工作于永乐十五年开始,一直进行了三十余年才朱棣的迁都准备结束。

参考消息

粮食问题之所以成为迁都的最大障碍,难就难在运输上,在那个年代,既没有火车、汽车,也没有飞机,要运送粮食只能靠人力,今天我们搭乘现代化交通工具从南京到北京也要花费不少时间,而当年的人们走一趟要花一个多月,而且大家可不要忽略一个问题,那就是运输粮食的人也是要吃饭的。无论他们多么尽忠职守,你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:他们在吃光自己所运的粮食之前,是绝对不会饿死的。

所以如果你找人从陆路上运输粮食,你就必须额外准备运输者的口粮,让他推两辆粮车上路,运一辆,吃一辆,等到了目的地,交出还没有吃完的那部分,就算交差了。而你额外准备的那部分口粮可能比他运过去的粮食还要多。

如果有哪个政府愿意长期用这种方式来运输物资,那么等待这个政府的命运只有一个——破产。

所以,明朝政府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——河运(又称漕运)。

是啊,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,答案很简单嘛,用船来运输粮食不就能又快又多地完成运输任务吗?那你干吗还要兜那么大的圈子呢?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