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爱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女生耽美 >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> 王莽当政后做了哪些改革?

王莽当政后做了哪些改革?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在洛阳设立东都,改洛阳所在的河南郡为保忠信郡,改南阳、河内、颍川、弘农、河东、荥阳六郡为豫州六队,分别为前队、后队、左队、右队、兆队、祈队,最终形成两京六尉六队的行政区划。

东都六队

古时,“队”与“遂”相通,“六队”即“六遂”,顺遂之意。

从王莽的成长经历来看,王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儒士,更是一个狂热的儒家复古主义者。王莽从小研习儒家经典,儒家思想对他来说不是学问而是人生信仰,以至于言必出三代,事必据《周礼》,一心想恢复周制,认为只要按照《周礼》等儒家经典来治理国家,就能建立理想中的大同社会。

因此,包括地名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,无不都是不切实际的托古改制,也就不难理解王莽为何对改名这个偏执。

州郡地名的更改

公元前106年,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,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,即豫州、冀州、青州、兖州、并州、幽州、徐州、荆州、扬州、益州、凉州、梁州、交趾、朔方(后被匈奴占去),后又在京畿地区设立司隶校尉部,合称“十三州一部”。

西汉十三州一部

王莽是东西两汉之间新朝的开国皇帝,因推行一系列“超前”的改革,而被网友戏称为“历史穿越者”。除了土地国有、废除奴隶制、币制改革、盐铁国营等被人们称为“社会主义改造”的改革措施外,很少有人知道的是,王莽对更改地名还有种近乎疯狂的偏执。

最为新王朝的建立者,更改地名这种事并不少见,历朝历代都做过,可谁也没有王莽这样的疯狂。

据统计,与西汉末年相比,新莽的郡从106个增加到116个,连增带改,一共改了91个郡的名称;县从1587个增加至1585个,共有730个县换了名字。要知道王莽在位仅14年,也就是说,在这短短的14年里,王莽就改了全国一半的地名,倘若王莽再多活几年,怕是全国的地名都让他改了,可见这是何等的疯狂。

王莽的成长背景

在聊改名之前,我们先来说说王莽这个人。

王莽即位后,认为“汉家地广二帝、三王,凡十三州,州名及界多不应经。《尧典》十有二州,后定为九州。汉家廓地辽远,州牧行部,远者三万余里,不可为九。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,以应正始。”为了“应经”,王莽将交趾改为交州,改凉州为雍州,并撤销司隶校尉部,将长安在内的京畿地区并入雍州。

当时的州只是监察区,并没有行政区的属性,王莽改交趾为交州、改凉州为雍州还算合理,可到了郡县一级,王莽彻底放飞自我。

到新莽天风元年,王莽共废除两个西汉旧郡,新设15个郡,改名76个郡,仅有25个西汉郡名“幸免于难”,最先下手也是改动最复杂的就是长安洛阳所在的东西二都地区。

改西汉京师为西都京兆郡,分西汉京畿地区的三辅(京兆、左冯翊、右扶风)为六尉,分别为京尉郡、师尉郡、翊尉郡、光尉郡、扶尉郡和列尉郡;

西汉三辅地区部分县名更改情况

王莽出生于西汉末年的外戚王氏家族,他的姑姑则是汉元帝的皇后,汉成帝的生母王政君。王家作为权倾朝野的外戚,族内先后九人封后,五人出任大司马,可谓是当时的顶级豪门。可与生活奢靡、声色犬马的族人不同,深受儒学影响的王莽却生活简朴、为人谦恭,与兄长叔父们形成极大的反差,成为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。

王莽入仕后,凭借着家族的支持和近乎完美的道德形象,迅速成长为朝中新贵,并于公元前8年接替叔父王根坐上了大司马的位置。可即便此时的王莽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可他依然维持着自己的圣人光环,甚至因为儿子杀死家奴而逼儿子自杀。

与王莽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西汉王朝渐渐走进死局。

西汉末年,政治日益腐败,长期的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沦为奴婢或者强盗,整个天下呈现出一幅末世衰亡的景象。又因为西汉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盛行天人感应,认为国家衰败、百姓受难是上天对君主失德的惩罚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汉室,将目光转向了圣贤王莽。

公元9年,王莽在朝臣的拥戴下,在万千百姓的请求下,代汉自立,建立新朝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